(相关资料图)
原标题:洱源念好湿地保护管理“三字经”
洱源湿地是洱海上游的重要补给水源和重要生态屏障。近年来,洱源县牢固树立“洱源净、洱海清”的理念,在湿地建设、管理和使用上持续发力,全力守护一方清水,湿地的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日益凸显。目前,全县共有湿地5万余亩,建成国家湿地公园1个、省级重要湿地两个、一般湿地27处,湿地保护率达48.83%。
围绕“建” 打造湿地生态圈
坚持“优化存量、做大增量”。以茈碧湖、海西海、东湖、西湖为重点,突出各自的主要生态功能,采取退耕还湿、退塘还湿、退经营还湿及湖滨带恢复重建等措施,系统推进库塘、浅滩、林带、沼泽、岛屿、鸟类栖息地等多种湿地建设,恢复生态湿地2.48万亩,新建湿地2.43万亩,构建水源地生态保护圈。坚持“生态优先、因地制宜”。在入洱海主要河流两侧、重要湖泊周边100米及支流两侧50米流转土地,采用边界截污沟、弓形水渠、串珠式梯级库塘、植物林带等多种工程措施,建成生态缓冲带1.39万亩,对地表径流进行拦截、调蓄、沉淀、过滤和净化。坚持“湿地相连、湖库相通”。对流域主要河道、沟渠及其岸堤进行系统化生态治理,增强河道行洪、灌溉、生态补水等功能,连通湖库和各主要湿地,构建河畅水清的清水入湖体系。
突出“管” 构建湿地保护网
数字赋能“智慧管”。建立湿地资源动态变化信息库,采用遥感、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,持续对辖区湿地资源开展年度核查,及时掌握全县湿地面积、湿地类型、保护形式、分级管理等动态变化情况,为加强湿地保护、促进湿地资源数量和质量持续改善、落实湿地资源保护目标提供科学数据支撑。分级保护“精准管”。构建湿地分级保护管理体系,认定公布省级重要湿地两个、一般湿地27处,进一步明晰湿地边界、土地权属和执法范围,明确各湿地斑块保护管理主体及相应权责,建立湿地管控长效机制,用制度保护湿地资源。强化执法“从严管”。建立湿地保护管理联席会议制度、定期巡回联合执法制度,在县法院成立环境保护审判法庭,在公安系统组建洱海流域综合执法大队和乡镇执法中队,依法从严管护湿地。
创新“用” 延长湿地价值链
做实“湿地+产业”文章。通过政府扶持和引导帮助,鼓励农户大力发展湿地经济作物种植,成立水产品合作社,开展湿地绿色有机产品认证,搭建产品销售渠道,2022年,全县种植海菜、水果莲子、莲藕等湿地经济作物2000亩,实现产值1600万元。做活“湿地+旅游”文章。在保障湿地环境效益优先的前提下,依托西湖、茈碧湖为主的自然风景区和特色村寨、生态农庄,积极开发湿地观光旅游、休闲度假、科普教育、摄影采风等旅游项目,着力打造“吃、住、玩”一体的美丽湿地乡村旅游模式,充分发挥湿地的经济产出功能、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。做细“湿地+宣教”文章。积极创建洱源县茈碧湖草海湿地公园、西湖国家湿地公园,建设宣教培训基地,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科普宣教、湿地研究、生态观光等功能,提升全民参与保护湿地的意识。(朱晓琳 李腾义)